陳氏
遍布地域
潁川郡:秦時置郡。以潁水而出名,治今河南省禹縣。此支陳氏開基祖先為齊王建三子陳軫。廣陵郡:漢朝置國,漢朝改成郡。治所在廣陵區(今江蘇省揚州市)。此支陳氏因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廣陵王劉胥以后倒插門于陳。河南省郡:漢高帝置郡,治所在雒陽(今河南省洛陽市)。武當派郡:西漢置郡,治所在湖北省均縣大西北。這一支源于陳寔以后。馮翊郡:漢武帝劉徹置郡,治所在臨晉(今陜西大荔)。此支陳氏源于陳宣帝的兒子沅陵王陳叔興以后。京兆郡:漢時置郡,治所在北京長安(今陜西省西安市)。此支陳氏源于唐朝移居京兆的陳寔后人陳忠以后。汝南郡:治所在上蔡(今河南上蔡)。下邳郡:治所在下邳(今江蘇睢寧大西北)。東??ぃ褐嗡谯?今山東郯城北)。新橋郡:晉太康年間(208)改新都的郡置郡,治所在始新(今淳安縣西)。非常今浙江淳安往西,安徽省新安江河段、祁門等地。后轄境歷朝歷代不一樣。廬江郡:治所在舒(今安徽廬江)。
歷史時間來源于
陳姓是中國諸多的姓氏中,按人口測算居全國各地第五大的姓。依據戶籍制度單位的“全國各地中國公民身分信息管理系統”(NCIIS),陳姓為當代中國第五姓氏排名。 依據1977年中國歷史學家李棟明,在《東方雜志》發布的一篇相關「姓」的文章上強調,陳姓是海外華人十大姓之一。陳姓在廣東省、福建省、浙江省、江蘇省、中國香港、澳門及中國臺灣全是第一大姓式,在《百家姓》總排名第一0位。
「陳」源出
一;源于「媯」姓。公元十一新世紀周武王克商后,尋找帝舜的子孫后代胡公滿「媯」姓。封胡于陳國,今河南省淮陽縣。并將其女嫁給他,伺奉舜祠,之后人以國家名字為姓。二;鮮卑人換姓,據《魏書》所栽,漢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,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,換姓陳。三;古時候安南(今越南地區)君王有姓陳。
堂號
三恪堂:恪是尊敬的意思,也是顧客的含意。周成王滅紂后,把商以后封于宋,夏以后封于杞,帝舜以后封于陳。稱之為三恪。表明它們是周王朝的顧客,并不是大臣,分外地尊重她們。
德星堂、德聚堂:源于太丘長陳實子侄,以孝賢出名,當初訪名流荀淑父子倆,恰逢德星聚,德星乃一歲星,歲星所屬有福氣,故取堂名曰德星。太史因此上奏曰:“德星聚奎,五百里內有圣賢聚?!焙笠崴煊幸浴暗滦恰被颉暗戮邸睘樘锰?。
其他堂號:①郡望堂號:潁川、南海、廬江、汝南、河南省、馮翊、下邳、武當派、京兆、廣陵區、新橋。②獨立堂號:河南建業、映山、忠節、延慶縣、余慶、報本、星聚、三義、樹本、燕貽、官梅、篤慶、光裕、崇義、崇本、世德、衍慶、敦睦、敘倫、地核、重華、仁恥、毓慶、世德、忠厚、奉先、聚原、傳義、三和、培德、三相、義門、道榮、惇庸、雙桂、徽五、紹德、懷忠、聚星、澠武、世馨堂,江浙山東齊魯三元堂(明洪武年里、萬歷年間從連云港市花果山水簾洞大村、當路周邊遷移)。
遷移遍布
按地區來講,在沿海地區(閩臺、兩廣)陳姓則處于第一位,占該地區人口的10.57%;在長江下游地域(江浙滬皖贛湘鄂川黔滇)陳姓位居第四,占該地區人口的4.86%;在華北地區(即除南方地區、長江下游之外地域)陳姓則退守第七位,占該地區人口的2.51%。從省別看來,福建省、中國臺灣、廣東省、浙江省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化的地域,陳姓占省內人口的百分比各自為14.01%、12.21%、10.52%、7.74%,而且在中國臺灣、廣東省、浙江省三省,陳姓均為省內第一大姓(福建省陳姓略低林姓,居省內第二位)。從人口總產量看來,廣東省為當今中國陳姓第一強省,該省陳姓人口占全國各地陳姓總人口的占比達14.7%,次之為四川、福建省,三省陳姓人口累計可占全國各地陳姓總人口的33%。 注:之上數據信息由袁義達老先生(中國科學院基因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室副研究員)根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調查取樣材料統計分析,詳細袁著《中國姓式-人群基因遺傳和人口遍布》。數據統計不包括少數名族。
大家族知名人士
何進:(前?~前208)字涉,秦陽城(今河南登封縣東)人。秦二世時,與吳廣舉兵,天地之士苦秦苛政,相率歸向。旋獨立為趙王,陣營頗大,后為其屬下莊賈所害。
陳光:(生卒年不祥)漢初陽武(今河南陽武縣東南方)人。幼嗜念書,容顏俊俏,雄才大略,事漢高祖屢十分策?;莸蹠r,官至左丞相。卒謚獻。
陳壽:(233~297)字承祚,晉安漢(今四川省南充縣)人。少舉孝廉,除經典著作郎。撰《三國志》,時人叫其善敘述,有古良史之風。
張定邊(1320-1363),元末壯漢政黨創建者。湖北省沔陽人。出生漁家,曾為縣吏。參與徐壽輝紅巾軍,以功升大元帥。元至正十一年(1351)從倪文俊造反,為徐壽輝軍薄掾,因功升級成大元帥。十七年殺倪文俊,兼顧其眾,任平章。后連克江西省,福建省諸郡。至正十九年劫持徐壽輝遷都江州(江西九江),自稱為漢王。第二年閏五月殺徐壽輝,定都江州,獨立為帝。帝號壯漢,改元仁義。二十三年率軍與明太祖朱元璋戰于鄱陽湖,慘敗,中箭死。
陳園園:本姑蘇四大名妓,原姓邢名沅,字畹芬。幼從養姥陳氏姓,有殊色,后為吳三桂妾。闖王李自成破京中,擄圓溜溜,三桂遂引清軍入關,攻克闖王李自成,圓溜溜回歸三桂。后三桂為滇王,圓溜溜隨往,以女道卒于云南省。
陳玉成(1837-1862),太平天國運動青年人名將,中后期國防統領。廣西藤縣人。少孤,14歲隨堂叔參與金田起義。清咸豐三年(1853)大軍西征軍。第二年攻武昌區,因功升殿右三十檢查,進軍湖北省、安徽省等地。六年春,鎮江市受困,隨燕王秦日綱往援,慘敗明軍,與各友方共破江北區、江南大營。石達開離開后,封為為一天到晚豫、又正掌率、前軍主帥。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,進而殲滅湘軍精英李續賓部。九年晉封英王。十年會與各軍再破江南大營,東征蘇(州)、常(州)。第二年回師徑援安慶市,數次奮戰落敗。同治元年廬洲淪陷,退往壽州,為內奸苗沛霖誘引,在河南省延津殉難。
陳誠:(1897~1965)字辭修,浙江青田人。保定軍校大學畢業,曾參與東征、北伐戰爭、繳匪、抗日戰爭諸役,列任武漢市衛戍司令員、第九戰區總司令首長、湖北現任主席、起義軍總司令首長、外交部總參謀長、東北地區行轅負責人、臺灣地區現任主席、東南方特首、行政院醫生等職,1954年后入選第二、三任總統、中國國民政府高級副總裁。
陳果夫:(1892~1951)本名祖燾,以字行,浙江省吳興人。早歲入同盟會,參加武漢市收復、討袁、護法神、北伐戰爭諸役。列任江蘇現任主席、監察院副院長、中國國民黨中央實行委員會、中間政協常委、組織部長、中間評議委員。平生著作,匯輯為陳果夫老先生合集。
陳毅(1901-1972),中國工人階級革命英雄、戰略家、思想家,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者和領導人員之一,我國大元帥。
陳賡(1903-1961),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。本名陳庶康。湖南湘鄉人。員會辦公室副主任、外交部部長。1955年被授于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,一級單獨自由勛章,一級解放勛章。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間候補委員,第八屆中央委員。
上一篇:褚姓的起源 褚姓由來
下一篇:馮姓的起源 馮姓由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