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氏
分布地域
1.滎陽郡:三國時置郡,治所在滎陽。2.洛陽市:中國古都之一。漢、魏故城縣在今許昌市白馬寺漢朝。3.水南岸;隋、唐故城縣在平壤西18里。4.多層郡:西漢時期置郡,治所在多層。非常今山東高密一帶。5.雍 州:漢朝時置郡,治所在北京長安。6.隴西郡:東漢時置郡,治所在狄道。7.南陽郡:東漢秦置郡,治所在宛縣。
歷史時間來源于
鄭姓為漢語姓式之一,在《百家姓》總排名第7位。鄭姓源出贏姓,得姓祖先是鄭國第一代君王鄭桓公友。鄭國被韓亡國后,中國人換姓為鄭。自三國始設滎陽郡以后,天地鄭姓言流源者,皆曰源于滎陽。鄭姓人群中自古以來有“天地鄭姓出滎陽”或“滎陽鄭氏遍天地”的觀點,因此,鄭姓的關鍵起源莫謂河南省中間一帶。
「鄭」源出
源于姓,以國家名字為氏,據「通志」記臷,周宣王靜分封制其母弟于鄭國(在今陜西華縣東側)是為鄭桓公,桓公之后,鄭武公遷都于新鄭市,為秋春時的?國。后為韓所滅。其遺族散居于淮陽,商丘市一帶,以原國家名字「鄭」為姓。
得姓祖先
鄭桓公。鄭國階段 得姓祖先。周宣王把幼弟友封在鄭地即鄭桓公。之后,鄭桓公的子孫后代以國為姓,此后就開始擁有“鄭”姓。鄭桓公便是鄭姓的祖先。
堂號
"博經堂":漢朝鄭玄,博館群經,幾千人從遠道而來拜他為師。西漢時的知識分子大多數治療一經,鄭玄卻獨自一人力主博通。
"安遠堂":漢宣帝時,鄭吉為侍郎,那時候外侮屢次進犯,鄭吉擊敗了車師,使日逐撤兵。因此皇上提他當諸葛。為了更好地西方國家國境線的安全性,又派他為西域都護,封安遠侯。
遷移分布
秦代時,立姓于陜西省、河南省的鄭姓一直主題活動于中部地區,東漢時剛開始進到四川、山西省、山東省、河北省等地。兩漢時期鄭姓由山東省進到江浙滬,兩晉之時和唐初后唐的三次中原地區南進福建省移民投資,大量鄭姓華夏民族居住于閩東和閩南地區,鄭姓的核心逐漸在沿海地區產生。清初,鄭成功抗清進入了中國臺灣。宋代階段,鄭姓大概有7五萬人,約占全國各地人口的0.97%,排在第二十位。福建省為鄭姓的第一強省,約占全國各地鄭姓總人口的25%。在全國各地的分布關鍵聚集于福建省、河南省、浙江省三省,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人口的50%,次之分布于江蘇省、廣東省、江西、湖北省等。全國各地鄭姓的分布關鍵聚集在沿海地區、豫鄂二塊鄭姓聚居區。明朝時期,鄭姓大概有1二十萬人,約占全國各地人口的1.21%,為明代第十五位姓式。浙江省為鄭姓第一強省,約占鄭姓總人口的25%。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仍密集于浙江省、江西、福建省,這三省鄭姓大概占鄭姓總人口的50%。次之分布于廣東省、廣西省、江蘇省、安徽省等。宋元明期內,鄭姓的人口關鍵向東南方轉移,浙江省為核心的鄭姓聚居區逐漸產生。
當今鄭姓的人口已達1100多萬元,排在第二十一位,大概占全國各地人口的0.9%。在全國各地的分布關鍵聚集于廣東省、浙江省、福建省三省,大概占鄭姓總人口的32%,次之分布于湖北省、河南省、四川、山東省、河北省、安徽省、江西、中國臺灣,這八省又聚集了40%的鄭姓人口。廣東省定居了鄭姓總人口的12%,為鄭姓第一強省。浙閩地域是鄭姓人口的集聚核心。鄭姓在群體中分布頻率平面圖說明:鄭姓在西南沿海城市是較為常用的姓式之一。在滬浙閩臺、廣東省東部地區、海南省、皖贛大部分、江蘇南部、湖北省東部地區、河南省東南方、吉林省大部分、遼寧省北邊,鄭姓一般占本地人口的占比在1%之上,而在核心地域此占比可達到3%,其覆蓋范圍約占了全國各地占地面積的10.8%,定居了大概47%的鄭姓群體。在廣東省中西部、廣西省東南方、江西西端、湖南省、貴州省北邊、四川大部分、重慶市、湖北省中西部、魯豫大部分、皖蘇北邊、河北省東北地區端、遼寧省南邊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、黑吉聯接地域、新疆省大西北,鄭姓在本地群體中的分布占比在0.75%一1%,其覆蓋范圍約占了全國各地占地面積的20.8%,定居了大概35%的鄭姓群體。
大家族知名人士
鄭莊公:鄭武公子,秋春初期,皇室衰微,諸侯國興起,爭相爭霸。鄭莊公稱帝后,最先穩定中國局勢,隨后運用合理的外交政策策略和出眾的國防智謀,在秋春初期首先小霸天地。從而掀開了春秋霸主政冶的帷幕,促進我國進入了強國爭雄階段。
鄭和:明探險家,出世于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本名:馬三寶。永樂二年(1404年)明成祖朱棣御書“鄭”字賜馬三保鄭姓,更名為和,任為內官監宦官,官至四品,影響力僅次司禮監。宣德六年(1431年)欽封鄭和為三?;鹿?。
鄭成功:(公年1624~1662)初名森,字大木,唐王賜姓朱,更名取得成功,為明朝末年安溪人。父平國公鄭芝龍降清,取得成功踏入島嶼與父絕。桂王封之為延平郡王招討將軍,命率師攻閩浙,又巨資下江南全國各地,圍南京市,祭孝陵,后兵落敗,退取中國臺灣做為革命老區,仍奉2022年號,公以而卒。
鄭燮:(1693~1765)字克柔,號龍塘,清江蘇興化人。少穎悟,念書富有別解,落拓不羈,有狂士之名。乾隆皇帝舉人,官山東省范縣、濰縣縣官,有循吏之稱。晚年時期隴畝自吃,以酒詩自娛,詩、書、畫出眾,著有龍塘合集。
上一篇:王姓的起源 王姓由來
下一篇:吳姓的起源 吳姓由來